一辈子不结婚,把养孩子的钱都存起来,用来养老,真的可行吗?
当今,关于婚育,有两个对立的观点。
第一,一辈子不婚不育,过自由自在的生活,老了就请保姆,护工等。也没有必要找一个爱人,折磨自己。
第二,结婚生子是自然规律,是国家大力扶持的行为,暂时苦几年,以后会越来越好。
我们重点聊一聊第一种观点,在未来几十年,到底会过得如何。
按照不婚不育的人的设想,把结婚,养孩子的钱都存起来,养老就根本不愁,反正有钱能使鬼推磨。
果真如此吗?我们以史为鉴,也进行趋势判断,就会发现利弊。
图片
01
宋朝时,司马光夫妻,一直没有孩子。
司马光的妻子,物色了几个女子,作为司马光的小妾,就想家里有一儿半女。
但是司马光拒绝纳妾。
为了保住家业,司马光把侄儿司马康接过来,作为自己的儿子养。
古代,就是有女儿的家庭,也会把侄儿过继,作为儿子。古人的家业,都是传男不传女。
现在,儿女都是传后人,男女平等,有女儿的家庭,不可能过继侄儿。但是没有子女的家庭,还是会考虑家业传承的问题。过继侄儿,也会纳入考虑范围。
我的小叔叔,一只脚有残疾,因此找对象很难。他后来学了理发,吃技术饭,也赚了不少钱,说媒的人也有。但小叔叔心灰意冷,决定不婚不育了。
小叔叔五十岁的时候,老一辈的人都过世了。兄弟姐妹也走散了。小叔叔就觉得孤单,希望能找一个对象。
碍于年纪,小叔叔也只能找离婚带娃的人,或者丧偶的人。
隔壁村一个丧偶的老女人,嫁给了小叔叔。大家都看清楚了,老女人家还有一个读书的儿子,因此需要找一个人,承担开销。
很多人提醒小叔叔,要守住钱财,不要供养什么读书的继子。小叔叔却不相信,拿出一大部分的积蓄,给了继子读书。
后来的情况,和大家预料的一样,继子学业有成,就再也不搭理小叔叔了。这靠继子养老的方法,失败了。
小叔叔也想过,靠侄儿养老。但是兄弟姐妹不同意,谁家的娃,都是一两个,怎么能够过继出去呢?
最后,小叔叔在作为五保户,送到村里的孤老院,在那里老去的。落葬的事,也村里安排的,很是凄凉。
从小叔叔的人生历程来看,决定不结婚,不生育,起码遭遇了三个风险点。
第一,一辈子不婚不育的人,口袋里有钱,就会有人来“吃绝户”。一些人借助虚假的爱情,一些人用血脉关系,反正为了拿到钱财,不择手段。
第二,一些中年决定不婚不育的人,到了后半生,可能改变主意。可是太晚了,找对象,也就是徐娘半老之类的人,离婚带娃,丧偶带娃的人。如果已经结婚的夫妻,一直没有娃,婚姻也不会那么顺利,有人中途变了,偷偷和其他人生娃,很糟糕。
第三,人真的很老了,父母也走了,兄弟姐妹也散了。那么这样的老人,是管不好自己的钱财的。到了糊涂的那一天,只能听天由命。就是花很多钱,请了保姆,也无法保证保姆就不“吃绝户”。一旦保姆掌握了家庭财产,都恨不得主人早走。人心叵测啊。
图片
02
按照常理,结婚,养孩子,确实要很多钱。
一个孩子读书,要花几十万;一个孩子从出生到几岁,奶粉钱等,也是好几万。
一个孩子成年了,给他买房买车,还是几十万。
累积起来,应该有百万之多吧。
有了一百多万,一个人养老,确实不发愁。养老保险,房子,存款,一应俱全。
现实却不是这样的,一个人不婚不育,不见得就有很多的存款。
大部分鼓吹不婚不育的人,都很自私,或者当下是很穷的。他们不愿意给自己添加负担,就是够温饱就可以了。
说简单一点,一个人只是管自己吃饱喝足,很轻松,久而久之,就会暴露“懒”的本性。
俗话说:“人不激不奋,水不激不跃。”
没有孩子,也没有婚姻,人要一直保持奋斗的状态,谈何容易?因为他没有孩子,就缺少了奋斗的动力源。
很多的家庭,一直不买房,以为自己存了足够的钱,再去买就对了。但是他们十年二十年过去了,还没有存够买房的钱。反而是那些贷款买房的人,熬过十几年,贷款还完了,房子有了。
因为有贷款的压力,大家都省吃俭用,会努力去赚钱。这就导致贷款变成了动力,逼着大家的生活变好。
生孩子也是一样,是逼着大家改变的一个过程。
特别是一个人到了五十岁之后,发现自己无依无靠,也没有人靠自己。并且自己年老色衰,职业到了天花板,没有几个朋友了。继续努力的动力源,很是不足,反而颓废的概率很大。
我们都知道,自律很重要,但事实告诉我们,他律更加重要。他律,就是孩子,婚姻,家庭,未来的设想等因素构成的。
只有自律,没有他律的人生,要几十年如一,几乎不可能。
我们看农村的五保户就知道,他们在后半生,多半处于得过且过的状态,哪里会有足够的存款。
除了孩子的因素,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,让不婚不育的人,措手不及。那就是——通货膨胀。
近二十年,我们看物价的情况,真的改变很多。县城里,曾经一万元买一套房子,现在五十万一套。
当一个人老了,仅仅靠手里的钱养老,从六十岁到八十岁,二十年里,可能养老钱不够。这就不得不考虑,养儿防老作为一定的补充了。
图片
03
一辈子不结婚,把养孩子的钱都存起来,用来养老——80%的概率,是一个伪命题。
除非有足够多的钱,完全花不完。但没有几个人可以做到。一般的人,顶多存款百万。
此一时,彼一时。我们不能用此时的情况,去概括未来的一切。
三四十岁的时候,人的身体好,工作也好,可以张口就来,怎么做都是对的。但是六七十岁的时候,情况就巨变了,回头看自己的选择,要吃哑巴亏的。
曾经一大批人,认为存款养老比缴纳社保好,现在是后悔到拍大腿。
我不希望谁做那个“拍大腿的人”,而是顺着自然规律去生活。
作者:布衣粗食。
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下一篇:没有了